鲁迅与他骂过的人

序

钱理群



    从外地出差回来,桌上放着一大叠文稿:是一位不相识的作者
寄来的;从来信的自我介绍中得知,是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位
编辑,今年36岁,利用两年多的业余时间,写成了这部30万字的专
著。在这人人争着“下海”的年头,居然还有人把自己的休息时间
贡献给鲁迅研究,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这专业研究者感到羞愧与
欣慰。何况作者又选择了这样一个诱人的题目:《鲁迅与他“骂”
过的人》。看来为之写序是义不容辞的。

    但真要提笔却不知从何写起。几乎是从“五四”开始,一直到
现在,围绕着鲁迅的“骂人”,曾有过多少公开的、私下的议论,
曾打过多少笔墨“官司”。一些人对鲁迅之“骂人”,深恶痛绝,
以为太不讲情面,不够“绅士”,一些被鲁迅骂过的人则始终耿耿
于怀,心有余悸;不过,也有人巴不得被鲁迅骂,想借此名垂千古,
据说鲁迅因此决定骂人而不点名,以免被此辈利用。但后来——主
要是“史无前例”那几年,凡被鲁迅骂过的人都遭了“华盖运”,
以至灭顶之灾,这也都是“历史”。鲁迅的骂人也因此遭到了更多
的非议。最近这几年,风向似乎有变:被鲁迅骂过的人又突然吃香
起来,真叫人不知如何说才好。但如果换一个角度,从学术的观点
看,这一切都自有一种“意义”;至少从一个特定的角度,显示出
社会、文化、文学思潮、心理的某种变迁。曾有学者提倡“以小见
大”的“典型现象”的研究,其实“鲁迅骂人”本身就是一种典型
文化现象。所谓“骂人”就是“批评”,或者叫“论争”也可以,
鲁迅自己就说过:“所谓捧和骂者,不过是将称赞与攻击,换了两
个不好看的字眼”(《花边文学·骂杀与捧杀》),——在鲁迅看
来,真正的文人是“不随和”、不“回避”的,他有“明确的是非”
、“热烈的好恶”,“象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,热烈地攻击着所
非”;而只要有文坛,“便不免有斗争,甚而至于谩骂”(参看《
且介亭杂文二集·“文人相轻”、再论“文人相轻”》、《准风月
谈“中国文坛的悲观”》),从这个意义上,我们可以说,所谓“
文人相骂史”就是一部“思想(文化、文学、学术)论争史”。因
此,如果以“鲁迅骂人”这一典型现象作为切入口,深入、细致地
考察相骂(论争)的双方:鲁迅和被鲁迅骂过的人,他们之间的关
系(分歧,论争,相异与相同),以及由此引起的命运变迁,确实
可以显示出本世纪思想(文化、文学、学术)史的某一侧面。我想,
这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房向东选择“鲁迅和被他骂过的人”作为他的
研究课题的原因,以及他的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。读者看了这本下
了很大功夫写成的专著,不仅可以了解当年的历史,更可以从中吸
取某些历史的经验、教训。例如如何看待,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思
想的交锋、文学(学术)的论争等等,这在今天仍然能给我们以启
示。——有了这一点收获,也就够了,不是么?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5年8月30日写于北京寓所

植字:竹剑
校对:追日剑
----
〖新语丝电子文库(www.xys.org)〗